2018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出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通知》,要求更加充分地发挥人民法院职能作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司法保障。滁州市南谯区人民法院找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法治需求,多点发力,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驾护航,助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强制执行保障富裕乡村建设
2018年8月1日凌晨5点,天色微亮。
在南谯法院办公院内,11辆警车40名执行干警整装完毕,由执行、司法警察与司法辅助等多部门组成的执行团队奔赴滁州市沙河集水库展开强制执行。与他们同行的,还有省、市两级人大代表、市公证处和社区工作人员。
沙河集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城市供水、水面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 2017年沙河水库因进行除险加固工程需要,全面清理水库周边环境,刘某因拒绝交付承租的鱼塘和房屋被诉至南谯法院。2017年10月该院判决刘某将其承包的鱼塘内饲养的鱼类清理完毕;房屋腾空;拆除在鱼塘之间空地上新建的房屋。但刘某拒不执行法院判决。2018年3月底,该案进入执行程序。
强制执行当日,执行干警经过6小时汗流浃背地高温奋战,被执行人刘某位于沙河水库外围的九间房屋内被依法全部腾空。至此,经过四个月的沟通、协调及强制执行,沙河集水库排除妨害纠纷执行案在两级人大代表和公证机构的监督见证下,涉案一百余亩鱼塘水面及附属设施全部交付、涉案近200平米房屋被全部拆除。
8月1日下午,刘某妻子主动向法院承认错误,并表示完全信任法院的搬迁过程,感谢法院对其权益的保护,并认真在搬迁物品清单上签下了名字。
8月2日,沙河集水库向南谯法院送上锦旗,感谢法院为沙河集水库防汛加固除险工程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该案的成功执结受到了滁州市委张祥安书记的批示肯定。
近年来,南谯法院聚焦农业生产,全力护航乡镇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顺利推进;聚焦农民权益,重点对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征地拆迁、涉农惠农补贴、劳动报酬追索等领域的案件进行依法审理,加大对追讨劳动报酬、赡养费、伤害赔偿等涉民生案件的执行力度,最大限度保障农民群众合法权益。
环保法庭保障生态乡村建设
2017年10月,40岁的韦浪从贵州专程到滁州割松油,但此行他还悄悄携带了捕网和鸟叫播放器。趁割松油的空隙,韦浪偷偷用竹竿将鸟网架在南谯区施集镇的山林里,打开播放器滚动播放鸟叫的音乐,有鸟撞网就取下拔毛去内脏,几天就捕获了300余只野生鸟类用于自己食用。
2018年4月,南谯法院环境资源保护巡回法庭公开开庭审理韦浪犯非法狩猎罪案,韦浪因违反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在禁猎期、禁猎区使用禁用工具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被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当天,不少当地群众旁听了整个庭审过程。遇到有人非法打鸟该怎么办?庭后法官向旁听群众详细解释了非法狩猎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和群众应尽的义务,大家纷纷诉说着感同身受的遭遇并点头赞同。
施集镇属于市森林资源保护区,南谯法院在施集镇设立环保法庭一年多来,已审理了土地纠纷、滥砍滥伐、非法狩猎等涉环境资源保护的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近百件,审结的多起涉玫瑰园、桃园、光伏发电等环境纠纷案件,起到了较好法律和社会效果,为当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为区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提供了充分司法保障。
环境资源保护巡回法庭庭长吴庆峰说:“我们经常带上国徽、电脑、打印机,开着车到村里审理案件,周围群众都会围拢过来,庭后还会问很多问题,庭审是最佳的法治公开课,普法效果非常好,遇到刑事案件,不仅依法制裁了破坏农业资源、生态资源、生物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还能影响和号召村民齐心协力共同保护农村绿色生态的经济发展 ”。
综合施策 保障文明乡村建设。
2018年3月,家住施集镇的王某因家庭矛盾第二次向法院诉请离婚。主审严法官在送达的过程中了解到,两人结婚4年,婚后双方感情较好,虽常因生活琐事吵架但没有原则性矛盾,遂决定对其启用心理治疗方案。调解时严法官让双方背靠背分别填写了一份《婚姻感情调查问卷》。10分钟后,当事人互为考官,查看对方的答卷。这时原告发现双方对彼此及子女的重要日子和美好的回忆都记忆清晰。因调查问卷回忆起感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触动了双方。严法官适时调解,双方冷静思量,最终和好如初。
作为全省家事审判试点法院,南谯法院全力打造以家事审判中心为平台、以专业化团队为支撑、以“心理疏导、亲情修复、多元化解”为内容的家事审判新模式,坚持把守望相助、邻里和睦、重义守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家事案件审理和纠纷调解当中。2018年以来该院已受理婚姻、家庭纠纷案件346件,通过审判把传统文化融入到乡村治理中,弘扬传统的孝道、友善、仁爱、公平正义观念,增强道德教化在乡村自治中的作用。
2018年9月18日下着雨,南谯法院副院长桂林来到南谯区黄泥岗广山村,村民黄昌建憨笑地等在村部,见到桂院长,高兴地咧开了嘴。2013年黄昌建因车祸导致六级伤残中等智力缺损,妻子无固定工作,女儿年幼,治病花去了全部存款,家里度日如年。2017年,黄昌建成为桂林包保的贫困户。经过多次走访调研,桂林得知黄昌建一家主要收入是低保,因其患有癫痫,残疾证始终没能办下来。为此,桂林先后找到区残联和鉴定医院办理相关手续,不仅帮助黄昌建拿到了残疾证,还联手元丰小贷帮他购买了属于自己的住房,解决了生活中最大的问题。现在,黄昌建女儿上学有教育扶贫补助,妻子打零工有低保收入,他的身体也在慢慢恢复,且开始了养殖业,一家三口住在白墙红瓦的家里,日子渐渐好了起来。这天,在村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桂林先后向单位包保的四名扶贫户送去了中秋慰问金,并高兴地参观了他们的养殖场。路上,黄昌建虽然话不多,但笑容一直洋溢在脸上。
两年来,该院党组成员多次深入广山村开展走访帮扶,对包保的9户贫困户制订了详细的脱贫方案,责任到人,定期回访,利用司法优势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9户包保的贫困户全部脱贫,切实增强广大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