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联络动态 代表委员特约监督员入口 工作纪实 代表委员特约监督员专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代表委员特约监督员风采
坚守岗位践使命 抗疫一线勇担当--记襄河镇县镇人大代表尚琳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18日  点击数:157

襄河镇县、镇人大代表、宝林社区党支部书记尚琳同志,始终坚持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疫情防控以来,他带头落实疫情防控责任,以五级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以精细化管理为目标,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示范引领、协调各方的作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全面落实 疫情防控有秩序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接到上级通知后,他第一时间达工作岗位,召开社区干部会议,传达全县疫情防控会议精神,社区迅速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任务细化到人,全面落实社区防控工作。

依托网格管理,开展地毯式摸排。他带领社区干部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开展地毯式排查,对武汉等地返全人员登记造册,确保不漏户不漏人。带头落实巡查、访视工作制度,切实做到第一时间掌握疫情、第一时间登记上报。加强物业小区及相对封闭小区的管控,实行登记备案制度。

加强宣传引导,凝聚抗疫力量。社区利用电子屏、大喇叭、宣传车、微信群等方式宣传防控知识,悬挂标语30条,他带领大家入户宣传,发放张贴各类宣传单、一封信4000余张,积极营造疫情防控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舆论氛围。社区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带头响应,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形成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态势。为减少人员聚集,他主动与奥康商业步行街党组织密切协作,积极动员党员带头执行关闭商铺等营业网点。通过广泛宣传和党员带动,步行街460间商铺第一时间全部暂停营业。全社区800余间店铺暂停营业,关闭大小棋牌室10家,游戏网吧4家,最大程度减少人群聚集。

创新模式  细化防控

 五级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为实现精细化管理,他在全镇率先推出“2+4+N”工作模式,把防控任务进一步细化落实到户,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此项工作,得到了县镇领导的肯定。

 织密网格,疫情防控精细化。在五级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再细分若干“格”,实现条块管理,提高防控服务管理精细化水平。一是配齐网格管理员。每组由镇、社区包保干部2人组成,承担具体防控任务。二是进一步细化网格。以居民组长为中心,确定党员、“两代表一委员” 共4人担任信息员,力争防控不留盲区。三是精细化防控落到楼栋到户。在现有的网格防控中,明确以志愿者、热心人士等组成的N个楼栋长,直接管控到户,切实把工作落细、落实。

强化防控,管理服务人性化。社区通过网格化管理、上门服务,有力拉近群众距离,提升服务质量。一是网格员紧密联系重点人员,建立微信群,定时访视、监测体温、解决生活所需,提供心里抚慰及“七个一”服务。二是对疫区全人员建立台账,明确专人收集汇总上报,做精准对接服务。社区结合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小区垃圾做到日,小区楼道、公共场所定时消毒,为居民营造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

坚守岗位  筑牢防线守家园

作为一名县人大代表始终坚守工作岗位,以饱满的热情和务实的作风投入抗疫一线,舍小家顾大家,为社区居民群众筑牢生命健康的安全防线

  牢记使命,示范带头作表率凭借多年基层工作经验,把党员、人大代表、志愿者组织起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入户走访摸排登记,当领头雁守卡口、测体温、做宣传传递正能量。在防疫攻坚的关键阶段,通过组织党员先锋岗、人大代表示范岗、志愿者巡逻队,营造党建引领、代表示范、齐心攻坚的良好氛围。社区居民由被动转为主动参与抗疫队伍,全社区凝聚起共同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在疫情期间,他还协助县直包保单位处置疫情防控矛盾问题30余件。

以人为本,科学管控只为民在落实网格最小化、封闭式管理的过程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科学设置卡点吸纳群众代表、党员、志愿者为楼栋长,收集信息,管控到户为空巢老人请医上门,为困难群众提供代代送服务。辖区23个卡点设立网购物品临时存放点,方便网购居民在疫情得到基本控制时,他又深入复工复产企业巡查、指导防控工作,协助建立各类台账材料,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办理外出手续,稳定社会秩序。按照上级要求,各小区实行“安康码”,一些群众不会使用,他就主动帮助群众下载使用安康码,引导安全出行。

作为县镇人大代表的尚琳,始终牢记代表职责,用真情为小区居民把好第一道防线,用真心为社区居民群众守护着幸福家园,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襄河镇 陈本峰)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人大网 | 中国政协网 | 中国法院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每日更新
  • |
  • 访问统计
  • |
  • 网站地图
  •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西路472号
  • 邮编:230011
  • 电话:0551-65569999
  •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1020874
  •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