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联络动态 代表委员特约监督员入口 工作纪实 代表委员特约监督员专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代表委员看法院
潘集法院“江淮风暴”执行攻坚持续发力 ——第三次凌晨行动亮点频出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01日  点击数:282

潘集法院“江淮风暴”执行攻坚持续发力 ——第三次凌晨行动亮点频出

         8月1日凌晨4点半,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潘集区人民法院的56名干警和12辆警车已经全部集结完毕。在潘集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蒋超的一声令下,潘集区法院“江淮风暴”执行攻坚之第三次凌晨行动正式开始

       在这炎热的三伏天里,执行干警争分夺秒地寻找着每一个失信被执行人,整个执行行动共拘留5人,结案8件,执行到位金额40余万元。此次凌晨行动亮点频出,得到了区委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拥护。

亮点一:区委常委、区政法委书记亲临督战


        此次凌晨行动前,潘集区委常委、区政法委书记蒋超作动员讲话,并与潘集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修启坐镇执行指挥中心,亲自指挥督战。蒋超充分肯定了区法院前两次开展的江淮风暴“凌晨行动”取得的成效,并希望全体参战干警乘势而进,一鼓作气,将“江淮风暴”执行攻坚战进行到底。坐镇执行指挥中心的蒋超和李修启,通过实时回传的执行画面,及时掌握执行行动进展情况,并通过系统提供的被执行人位置信息,远程调度指挥。



亮点二:“执行天眼”系统助力智慧执行

      本次凌晨行动首次使用“执行天眼”系统,该系统能够运用大数据分析出被执行人的经常活动轨迹和住址,为办案人员查找被执行人真正开了“天眼”。

       本次凌晨行动中的一起民间借贷案件,被执行人苏某利以做生意周转困难为由,从苏某叶处借款7万元,在陆续偿还4万元后还欠3万元,经过多次催要仍拒绝偿还。苏某叶诉至法院,法院最终判决苏某利偿还欠款。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被执行人苏某利仍故意躲避执行,跟执行法官玩起了“躲猫猫”。然而,让苏某利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执行法官借助“天眼”查到了他藏匿的住处,当执行干警敲门时告知,法院已经通过科技手段定位到其就在屋内时,拒绝开门的苏某利内心早已恐惧不安,但始终不愿开门。在执行干警走后,他却主动给执行干警打来电话,告知法官,他已经和苏某叶达成和解协议,并详细介绍了和解协议的内容,即约定分三次将欠款还给苏某叶。据悉,潘集法院在此次执行行动中,利用“执行天眼”系统成功锁定5名谎称在外地或在本地玩“躲猫猫”的被执行人,有力震慑了被执行人,大幅提升了执行效率。



亮点三:公证员参战搜查、腾房

        此次执行行动的一起民间借贷案件的执行中,汤某与陈某系朋友关系,2009年8月15日,为了地产开发周转,汤某向陈某借款60万并出具了借条一份,约定如违约自愿让陈某处理其名下财物。后法院判决汤某偿还陈某借款60万元。然而履行期限届满,汤某仍然拒绝履行。陈某向潘集区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后,法院依法将汤某名下的门面房查封并且拍卖给葛某,执行法官于当日强制汤某清退房屋。公证员全程参与执行,并制作了腾房过程录像和与当事人的谈话笔录,参与清点房屋内物品的种类、数量、品牌等。潘集法院与淮南市正诚公证处合作,由公证处见证整个执行活动,并做好被执行财产的公证清点工作,避免当事人和法院之间就被执行财产的种类和数量产生争议,提升强制执行的公信力。



亮点四:媒体、三级人大代表共同见证执行活动

        为进一步增加执行工作的透明度,坚持“阳光执行”,此次凌晨行动邀请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跟踪报道,且有新浪网全程同步直播,据统计,本次行动共计17872人次网友通过网络点击收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此次凌晨行动邀请了6名全国、全省及潘集区人大代表全程参与见证执行活动全过程。通过现场观看,6名代表不仅了解了法院干警为兑现胜诉当事人权益做出的努力,切身感受了法院执行工作的难度和力度,也深刻体会到了人民法院强力攻坚“执行难”的决心。参加行动的代表们纷纷表示,潘集法院执行行动动作快、力度大,威慑力强,有效地破解了“执行难”问题。他们将在今后工作中积极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助力法院执行工作。

        今年4月份以来,“江淮风暴”执行攻坚战持续发力,挟雷霆万钧之势,席卷皖江南北,淮河两岸。潘集法院积极响应上级法院号召,把“党委领导、政法委协调、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法院主办、社会参与”这一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机制落到实处,奋力夺取基本解决执行难最后的胜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人大网 | 中国政协网 | 中国法院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每日更新
  • |
  • 访问统计
  • |
  • 网站地图
  •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西路472号
  • 邮编:230011
  • 电话:0551-65569999
  •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1020874
  •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