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院代表委员联络平台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
首页 联络动态 工作纪实 代表委员特约监督员专栏 代表委员特约监督员入口 地方联络平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代表委员特约监督员专栏 > 代表委员特约监督员风采 代表委员特约监督员风采
《关于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建议意见》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30日  点击数:317

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关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高职扩招完成,新增技能人才,推进技工大省建设,推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牵动着亿万产业工人的心,近年来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明天谁来当工人”。

  我关注过这样一份数据:我国目前总就业人口为7.76亿人,其中技术工人有1.65亿,约占21%,而其中高技能人才4700万人,仅占就业人口的6%,而且大都集中在国有企业。但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则达到50%。从市场供求看,近几年人才市场上,技术工人的求人倍率一直保持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的水平,供需矛盾非常突出。不少工业企业的工人普遍存在“四低”情况:收入低、待遇低、尊荣感低、存在感低。一个初级工成长为高级技师最快需要12年时间,这也仅仅只是受时间条件限制的速度,实际上大都需要花费20~25年的时间。这么长的培养周期,如果没有特别的信念和毅力是很难坚持下来的,而且现在的工人上升机制不够健全,无形中制约了一些年轻工人的积极性。父母往往也希望孩子读大学,读不上大学才去技校。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好的技校也招不到优秀的学生。这些都使得年轻人不愿选择工人职业,导致技术传承断层现象严重,更别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怎么培养更多的,愿意进工厂为产业升级埋头勤干的人才。我国已启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核心就是实现制造业智能升级,“人才为本”是其五大基本方针之一。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我国制造业要想由大变强,其中一大制约因素就是高技能人才的稀缺。再精密的仪器,也需要工人来制造;再先进的设备,也必须有工人能“玩得转”。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复兴,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努力!优秀的技术工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理该得到全社会更多的重视,也只有得到了更多的礼遇和尊重,中国这只重要的队伍才能不断的发展壮大和进步!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媒体的宣传和引导,更要有实质的措施落地,加快完善配套措施,发挥政策的长期激励导向和保障作用,让技术工人有脸面,有身份,造就更多优秀的大国工匠,不然依然无法吸引年轻一代人员做一名技工。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有效提高技术工人的实际收入和高技能人才的子女教育与健康医疗等方面的社会福利,解决员工的基本生活问题不仅是企业吸引力的一部分,还能让员工在生活中少费一些精力,在工作中多投入一些精力,为企业创造更多实效。

  第二,加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推进校企合作培养技术人才。现行的一线工人大都是岗位制,工作强度与学习环境的影响导致个人提升通道相对比较狭窄,需要职业院校的紧密合作,更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大推进国家政策的落实力度,将现有的一线技术工人快速培养成高技能人才;

  第三、现代职业教育要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加快推进实训设备配置水平与技术进步要求更加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更加广泛应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第四、要不断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使技术工人获得更多职业荣誉感,不断提高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从长远角度考虑,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要完善教育体系,深化教育理念,不要让“学不好就去当工人”的思想侵蚀青少年的心灵,这样才能不用担心“明天谁来当工人”。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人大网 | 中国政协网 | 中国法院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每日更新
  • |
  • 访问统计
  • |
  • 网站地图
  • 地址:安徽省合肥是长江西路472号
  • 邮编:230011
  • 电话:0551-12368
  •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1020874
  •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