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院代表委员联络平台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
首页 联络动态 工作纪实 代表委员特约监督员专栏 代表委员特约监督员入口 地方联络平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代表委员特约监督员专栏 > 代表委员特约监督员风采 代表委员特约监督员风采
全国人大代表丁纯: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30日  点击数:431

紧紧扭住产业转型这个牛鼻子,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近日,全国人大代表、铜陵市委书记丁纯接受人民网专访,就铜陵市如何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如何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如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等话题,与广大网友进行交流。

六稳”“六保稳企业是当务之急

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平均用力。在丁纯看来,当务之急是稳企业、保市场主体。企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细胞,是吸纳就业、稳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稳不住企业,就实现不了六稳;保不了企业,就实现不了六保

记者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铜陵在全省率先出台“16政策意见,首开抗疫情、稳就业、抓复工、促发展线上政策大讲堂,助力中小微企业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当地科学有序推进复工复产,非禁即复、应复尽复等做法得到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批示肯定。

目前,当地规上工业企业、限上商贸企业、电商企业、进出口企业复工率100%,省市重点项目复工率100%

一季度,受疫情冲击,和全国、全省一样,铜陵市经济发展明显下滑。但从目前来看,主要经济指标降幅逐月收窄,部分指标止跌回升,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4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4%,居全省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2%

我们有信心统筹两手、打好两战,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丁纯说。

促发展项目建设是第一抓手

今年,是铜陵市重大项目攻坚年。丁纯认为,项目建设是促发展的第一抓手,要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让跑项目、抓项目、上项目成为最强音。

攻坚怎么攻?丁纯告诉记者,铜陵正从推动现有企业增资扩能、精准专业招商、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着手,更加关注项目落地、建设、投产、达效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其中,在精准专业招商方面,当地已明确四个主攻,即明确传统产业高端环节、新兴产业核心环节为主攻方向;明确铜陵在外成功人士、北京的央企、上海的外企民企、珠三角的先进制造业为主攻目标;明确园区和招商战线干部+市场化招商平台的主攻路径;明确县区板块、领导干部为主攻力量。

项目既要招得来、还得留得住。这其中,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关键。据了解,铜陵已连续两年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区27个城市营商环境排行榜中位居前十。在进一步创优营商环境上,丁纯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他说,一方面,要从企业需求侧破题,把出发点从自己有什么转到企业要什么上来,党委政府要全力以赴做好墙外事,保障企业专心致志做好墙内事;另一方面,要向长三角标杆看齐,通过借鉴移植成功经验,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效能。

营商环境好不好,党委政府自己说好不行,企业家普遍说好才算数。我们要以企业的获得感,作为评判创优工作干得好不好的金标准,着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的金招牌丁纯表示。

脱贫攻坚产业和就业是关键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这一历史节点,铜陵将如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书写让人民满意的历史答卷?

产业不兴,穷根难拔;产业不强,增收难稳。丁纯对记者说,当前,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最后冲刺阶段,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首先要抓好产业这个根本之策。

他说,铜陵将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把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1/3用于实施村到户产业项目。同时,加快解决产品销售难、生产经营难、项目推进难等突出问题,把上的扶贫产业打造成产业上的重要一环、关键板块。

其次,要做好就业工作。据了解,铜陵正按照外出务工输出一批、就地就近吸纳一批、开发公益岗位安置一批三个一批的思路,加强职业技能教育,真正授人以渔。

他表示,铜陵还将抢抓国家加强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和新基建等政策机遇,加快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我们既紧盯当前,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答好疫情这道加试题,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又着眼长远,强内力、增后劲,确保扶贫成果立得住、管长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丁纯说。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人大网 | 中国政协网 | 中国法院网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每日更新
  • |
  • 访问统计
  • |
  • 网站地图
  • 地址:安徽省合肥是长江西路472号
  • 邮编:230011
  • 电话:0551-12368
  •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1020874
  •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